首页 - 学习中心 - 个股场外期权引领投资策略新时代
| 2024-07-01
场外个股期权跨越式发展在2013年8月首次推出以后,我国券商场外个股期权业务发展总体较为平稳,2017年以来呈现加速发展态势,因此2017年被称为场外个股期权元年。从2017年2月起,场外个股期权每月新增交易笔数开始快速增加,5月起新增初始名义本金出现持续大幅增长。根据证券业协会披露数据,2017年5-9月场外个股期权每月新增初始名义本金,同比增速分别达到59%、59%、353%、433%、104%。
2017年以来场外个股期权呈跨越式增长,呈现出两大全新特征,一是私募机构超过商业银行成为券商第一大交易对手,二是新增合约个股期权占比大幅提升。
私募机构超过商业银行成为第一大交易对手
从2017年新增场外个股期权的交易对手来看,无论是按名义本金还是合约笔数统计,私募基金均占据第一位。以2017年10月为例,当月新增场外个股期权合约名义本金Top3分别为,私募基金(29.30%)>商业银行(29.19%)>期货公司(17.07%);当月新增场外个股期权合约交易笔数Top3分别为,私募基金(36.58%)>期货公司(20.33%)>商业银行(13.86%)。
对比之下,2016年新增期权仍然是商业银行的天下。以2016年12月为例,当月新增期权合约本金最多的是商业银行(66.45%),当月新增期权交易笔数最多的仍然是商业银行(36.58%)。
私募基金作为机构投资者重要一员,随着对场外衍生品业务认知程度的逐步提高,将释放出更多的业务需求。2017年以来私募证券基金规模增长有所下降,主要是2017年以来私募行业的监管整体趋严,且协会自3月起调整了统计口径(如定增产品作为股权投资基金统计)等原因所致。
新增合约个股期权占比大幅提升
从2017年新增场外个股期权品种来看,个股期权占比大幅提升。从新增名义本金来看,新增股指期权占比从16年12月90%以上降至2017年10月50%,新增个股期权占比从16年12月不到1%迅速增长至2017年10月38%。
2017年以来新增期权合约中个股期权快速放量,我们认为这与私募基金在需求端的大力推动有直接关系。此外,2017年4月以来大盘蓝筹股的单边上涨行情,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私募基金客户对个股期权、特别是个股看涨期权的需求热情。
市场集中度有望继续提升
券商场外衍生品的市场集中度有望继续提升。近年来我国券商场外个股期权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,CR5在85%以上,市场份额靠前的是中信证券、中金公司。券商场外衍生品业务是高端业务,对证券公司专业能力、系统建设、风控水平要求都很高,导致业务集中度不断攀升。
衍生品业务具有明显的规模效应,大券商强者愈强。衍生品具有相互对冲的属性,随着合约规模的不断增长,产品之间可以相互对冲,因此风险非但不会成倍增长、反而会带来风险的降低。这意味着大券商的规模效应在衍生品业务方面发挥得将更为突出。
监管定调规范管理,场外个股期权成长可期
与配资产品存在本质区别
场外个股期权具有明显的风险管理、收益管理优势,与传统配资产品有本质区别。
由于个股看涨期权是当前主流品种,我们以买入看涨期权(longcall)举例。客户期初支付10%期权费认购1个月期限平值期权(执行价格=市场价),产品挂钩100%名义本金的标的表现。若到期后股价上涨,客户执行期权、获得比标的涨幅相当的投资收益,若到期后股价下跌,客户以期权费为限承担损失。